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6篇
  免费   283篇
  国内免费   336篇
林业   31篇
农学   93篇
基础科学   11篇
  50篇
综合类   906篇
农作物   53篇
水产渔业   593篇
畜牧兽医   1834篇
园艺   42篇
植物保护   4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82篇
  2019年   212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45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5年   1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91.
α-甘露聚糖肽对鲫鱼免疫应答强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α-甘露聚糖肽(M annatide)对鲫鱼免疫应答强度的影响,将α-甘露聚糖肽按每天每千克体重1.5 m g的剂量拌饵投喂鲫鱼,分别于7,14,21和28 d时检测各组鲫鱼吞噬细胞的杀菌活性、白细胞的吞噬活性、SOD酶活性和血清凝集抗体效价。结果表明,不同投喂周期均可增强鲫鱼的免疫应答强度;用药饵投喂7 d的试验组,7 d后免疫应答强度很快与对照组趋于一致;21 d和28 d投喂组的免疫应答强度差异不明显,但均显著(P<0.05)高于14 d组。因此,投喂21 d左右即可达到使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持续30 d以上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2.
中药对隐性乳房炎奶牛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黄芪、白芍、当归、川芎、蒲公英、王不留行、益母草等中药组方 ,对患隐性乳房炎泌乳黑白花奶牛进行阶段性添加试验 ,于试验前后测试红细胞 C3 b花环、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及红细胞 C3 b花环促进率和抑制率 ,并检测隐性乳房炎转阴情况。结果表明 ,隐性乳房炎患牛红细胞免疫功能较低 ,用药后红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提高。中药治疗隐性乳房炎的有效率达 83%。  相似文献   
993.
选择1日龄艾维茵商品代肉鸡200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500只.Ⅰ、Ⅱ、Ⅲ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苜草素、恩拉霉素、畜达肥(化学成分为林可霉素),Ⅳ为空白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饲养试验,比较苜草素、恩拉霉素、林可霉素对肉用仔鸡的免疫器官发育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Ⅰ、Ⅱ、Ⅲ、对照组肉用仔鸡成活率分别为96.2%、92.6%、93.4%、92.0%,Ⅰ组与其它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2)Ⅰ、Ⅱ、Ⅲ、对照组肉用仔鸡增重分别为2343.39、2283.21、2217.74、2210.83 g,Ⅰ组和Ⅲ、对照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Ⅰ和Ⅱ组差异不显著(P>0.05).(3)Ⅰ组肉用仔鸡全期肉料比最低,饲料转化率分别比Ⅱ、Ⅲ、对照组高3.8%、6.9%、7.6%.(4)Ⅰ、Ⅱ、Ⅲ、对照组肉用仔鸡的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5)Ⅰ、Ⅱ、Ⅲ、对照组肉用仔鸡胸腺重指数分别为2.86、2.63、2.73、2.64,Ⅰ与Ⅱ、对照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Ⅰ和Ⅲ组差异不显著(P>0.05);Ⅰ、Ⅱ、Ⅲ、对照组肉用仔鸡法氏囊重指数分别为0.63、0.52、0.47、0.53,Ⅰ与其它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表明苜草素对肉用仔鸡具有促生长,提高饲料报酬,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增强机体抗病力,提高成活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4.
研究了“WRD-87”脱毒菜籽饼对蛋鸡生产性能及主要靶器官的影响,结果表明,脱毒菜籽饼分别占日粮8%、15%、20%时,蛋鸡的产蛋率,蛋重,料蛋比、蛋品质、甲状腺重,肝重、肾重、肝脂含量均与豆饼型对照日粮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95.
袁志良  张伟  贾宏汝  叶永忠  刘全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168-8168,8170
对加拿大一枝黄花营养器官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片表皮上气孔少,叶肉中栅栏组织厚,根系发达,茎叶外均具角质膜,其茎和根的皮层中均含有较多的分泌腔。同时从生理学上阐述了其生存竞争力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6.
日粮锌水平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免疫器官及组织锌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选用40头28日龄断奶约滇陆(YN1)杂交仔猪进行为期5周的试验,试验仔猪随机分为5个组(锌添加量分别为80,240,1 000,3 000和5 000 mg/kg),研究锌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免疫器官生长发育及组织锌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高锌(1 000 mg/kg和3 000 mg/kg)能显著提高仔猪生产性能(P<0.05);补锌对免疫器官指数无影响(P>0.05);高锌增加肝脏、肾脏、趾骨、血清和毛发中锌含量(P<0.01);而背最长肌、扁桃体和胸腺锌含量则只有在添加5 000 mg/kg日粮锌时含量显著上升(P<0.05)。脾脏锌含量则随着高锌的添加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低锌添加(80 mg/kg和240 mg/kg)对机体各组织中锌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997.
β-1, 3/1, 6-葡聚糖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肉仔鸡日粮中添加β-1,3/1,6-葡聚糖对生产性能、免疫器官重量、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β-葡聚糖能提高21日龄仔鸡法氏囊的重量(P<0.05)和42日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对脂多糖(LPS)的反应(P<0.05)。注射绵羊红细胞(SRBC)7d后,抗体水平和联合量达到峰值;与对照组相比,添加β-葡聚糖使其在长时间内维持较高水平,一免11d后差异显著(P<0.05)。β-葡聚糖提高了肉仔鸡对新城疫疫苗(NtbV)的抗体水平,同时还增强了肉仔鸡对NDV的免疫应答,二免9d后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认为,β-1,3/1,6-葡聚糖能提高肉仔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98.
本项研究对人工感染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1日龄雏鸡和未感染 IBDV 对照雏鸡的免疫器官组织——胸腺、脾脏、盲肠扁桃体、哈德尔腺和法氏囊中 ANAE~+淋巴细胞总数、颗粒型 ANAE~+淋巴细胞、弥漫型 ANAE~+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总数及其分布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日龄雏鸡感染 IBDV 后,免疫器官组织中 ANAE~+淋巴细胞总数、颗粒型 ANAE~+淋巴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雏鸡,淋巴细胞总数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ANAE~+淋巴细胞的上述变化在胸腺髓质、脾脏动脉周围鞘和红髓,盲肠扁桃体弥散区、哈德尔腺集合小管和排泄管周围及法氏囊淋巴小结皮质等区域较明显。表明1日龄雏鸡感染 IBDV 后,机体的细胞免疫机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99.
探究猪丹毒丝菌(ER)CbpB蛋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为深入研制ER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储备。以表达的ER重组蛋白CbpB、SpaA、CbpB+SpaA以及ER灭活全菌体(V-AEr21)、商品化弱毒疫苗、商品化灭活疫苗分别免疫小鼠。利用间接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gG抗体,血清杀菌试验测定功能性抗体水平,攻毒试验测定免疫保护率,组织荷菌数试验测定ER定植情况,并采集小鼠组织脏器(脾、肺、肝、肾)制备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显示:与免疫原性最优的商品化弱毒疫苗相比,CbpB和SpaA虽产生的IgG抗体均仅为1∶6 400,但血清杀菌效果强;对小鼠的免疫攻毒保护率与商品化弱毒疫苗相同,均为100%,且在脾、肺、肝、肾组织中均无细菌定植,病理组织学观察与空白对照无明显区别。CbpB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以作为猪丹毒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000.
A 12‐year‐old spayed female Shiba Inu dog was referred to our hospital for a suspected mast cell tumor (MCT) of the bone marrow (BM). Laboratory abnormalities included severe nonregenerative anemia (packed cell volume or PCV: 12.5%; reference interval (RI): 37.3‐61.7%; reticulocytes: 35.1 × 103/µL; RI: 10‐110 × 103/µL), and a few mast cells were visualized in the blood smear examination. The BM was hypercellular with hematopoietic cells, a decreased myeloid:erythroid (M:E) ratio (0.77; RI, 0.9‐1.8), and no dysplastic hematopoietic cells. Mast cells accounted for 11.5% of the total nucleated BM cells. Neoplastic mast cells and histiocytes phagocytizing erythroid progenitor cells were occasionally noted. The dog was diagnosed with precursor‐targeted immune‐mediated anemia (PIMA) concurrent and a stage IV MCT infiltrating the BM. Multimodal treatment included toceranib, imatinib, vinblastine, lomustine (CCNU), prednisolone, cyclosporine, mycophenolate mofetil, and a blood transfusion. The dog died due to MCT progression lasting 139 days after the initial BM examination.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dog presenting with PIMA and a stage IV MCT infiltrating the B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